白内障的常见症状与治疗方式,中老年人都该了解的眼科问题
当你发现看东西越来越模糊,晚上开车总被对面车灯晃得睁不开眼,甚觉得老花镜突然不管用了——这些可能是白内障在悄悄找上门。作为我国致盲率的眼病,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超70%,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"老年病"的刻板印象里。
不是只有老人才会得
很多人以为白内障是七八十岁才会得的病,实际上门诊中四十多岁发病的并不少见。除了年龄因素,长期暴露在强紫外线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、有眼外伤史或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的人群都可能提前患病。去年就有一位48岁的摄影师确诊,就因为常年户外工作不注意护眼。
这些信号别不当回事
白内障典型的表现就是性视力下降:看东西像隔了层毛玻璃,色彩饱和度降低,晚上看路灯会出现明显光晕。有个简单的自测方法:交替遮盖双眼对比视物清晰度,如果某只眼睛明显视物模糊,就要警惕了。但要注意别把老花眼和白内障混淆,老花是看近不清看远正常,白内障是无论远近都模糊。
手术治疗并不可怕
当眼镜已经无法矫正视力,影响日常生活时就要考虑手术。现在主流的是超声乳化术,通过2-3毫米的微小切口吸除混浊晶体,再植入人工晶体,整个过程只要10-15分钟。很多患者担心"在眼睛上动刀",其实现在的手术就像用吸管吸出果冻那样精细,第二天就能基本用眼。
人工晶体怎么选
目前常用的人工晶体分为单焦点、多焦点和连续视程三种。单焦点只能选择看远或看近,术后仍需戴老花镜;多焦点晶体能兼顾远近,但对眼底条件要求较高;连续视程晶体则能更自然的视觉过渡。选择时不要盲目追求价格,要根据眼底情况和用眼需求来决定。
术后保养的三大要点
虽然现在白内障手术很快,但术后1个月内要特别注意:避免揉眼、防止进水、按时滴眼药水。有位患者就因为洗澡时不小心进水导致感染,不得不二次治疗。平时可以戴防紫外线眼镜,多吃深色蔬菜补充叶黄素,糖尿病患者更要严格控制血糖。
预防比治疗更重要
预防白内障要从年轻时做起:户外戴防紫外线眼镜,控制好慢性病,避免眼睛外伤。特别提醒手机族,在黑暗环境刷手机会加速晶状体老化。建议40岁后每年做一次裂隙灯检查,早发现才能早干预。
如果已经出现视力模糊症状,建议先去正规医院做详细检查。现代白内障治疗技术已经很成熟,及时治疗不仅能重获清晰视力,还能同时解决老花、散光等问题,千万别因为害怕耽误佳治疗时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