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千万别不当回事,这些症状可能是身体在
近碰到一位40岁的患者,体检发现血糖偏高却一直没在意,直到出现视力模糊、手脚麻木才就医,结果确诊为2型糖尿病。医生感叹:“如果早点干预,并发症完全可以避免。”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,今天我们就来糖尿病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信号。
糖尿病不是老年病,年轻人也可能中招
很多人认为糖尿病是五六十岁才会得的病,其实现在30多岁的患者越来越常见。血糖升高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但身体会给出一些细微提示:比如总感觉口渴、尿频、容易疲劳、伤口愈合变慢。如果出现这些情况,建议尽快测血糖。
诊断糖尿病要做什么检查?
确诊糖尿病不能只靠一次血糖检测,通常需要做以下检查: 1. 空腹血糖:少8小时未进食后检测,≥7.0mmol/L需警惕 2. 糖化血红蛋白: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,≥6.5%有诊断意义 3.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:喝糖水后2小时血糖≥11.1mmol/L可确诊
血糖高了一定要吃药吗?
不一定。对于早期轻度血糖升高的人群,医生可能会建议先通过生活方式调整: - 饮食:减少精米白面,增加全谷物和蔬菜 - 运动: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如快走、游泳 - 减重:超重者减掉5%-10%体重就能显著改善血糖 如果3-6个月后不理想,再考虑用药。
胰岛素会上瘾?这是大的误解
很多患者听说要打胰岛素就抗拒,担心“用了就停不掉”。实际上,胰岛素是人体本身需要的激素,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使用,而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在感染、手术等特殊时期短期使用。是否需要长期注射,完全取决于病情。
糖尿病怕的不是血糖高,而是这些并发症
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: • 眼睛:视网膜病变,可致失明 • 肾脏:蛋白尿,终可能需透析 • 四肢:变引发足部溃烂 • 心脑血管:心梗、中风风险增加3-4倍 定期检查眼底、尿微量白蛋白、神经传导等,能早期发现并发症迹象。
糖尿病患者该怎么吃?记住这3个原则
1. 定时定量:每天3餐+2次加餐,避免血糖大起大落 2. 搭配合理:每餐要有蛋白质(鱼/豆制品)+膳食纤维(蔬菜) 3. 烹饪方式:清蒸、凉拌优于红烧油炸,汤品要去浮油
运动降血糖要注意什么?
• 避免空腹运动,随身携带糖果防低血糖 • 佳运动时间是餐后1小时 • 如果血糖>16.7mmol/L或尿酮阳性,暂缓运动
测血糖的正确方法
很多患者在家自测血糖结果不准,可能是因为: - 采血前没洗手,手上残留食物影响结果 - 总挤手指头,组织液混入 - 试纸过期或保存不当(应密封避光) 建议轮流选择不同手指采血,采血前让手臂自然下垂10秒。
糖尿病患者能活多久?关键看这点
医学研究显示,确诊糖尿病后如果能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%以下,预期寿命和健康人几乎没有差别。重要的是建立长期管理意识,把测血糖、定期复查变成生活习惯,而不是等不舒服才去医院。
如果怀疑自己有糖尿病风险,建议去正规医院内分泌科就诊。早期发现和干预,完全可能和糖尿病和平共处几十年。


